数据库

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电脑教程   来源:数据库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随着能源成本的上升和可持续发展的业务需求的增长,IT领导者和基础设施和运营领导者正在寻找方法,使其数据中心运营更具环境可持续性,更不用说更具成本效益。随着企业开始意识到其环境足迹对其运营成本和声誉有直

随着能源成本的数据实现上升和可持续发展的业务需求的增长,IT领导者和基础设施和运营领导者正在寻找方法 ,中心展何使其数据中心运营更具环境可持续性 ,可持更不用说更具成本效益 。数据实现

随着企业开始意识到其环境足迹对其运营成本和声誉有直接影响 ,中心展何压力来自客户 、可持员工 、数据实现供应商 、中心展何业务伙伴等多个方面 。可持

因此,数据实现他们的中心展何底线受到了直接影响。人才获取等方面的可持影响开始对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服务器租用能力发挥重要作用,这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数据实现环境 、社会和治理地位。中心展何

然而,可持一旦设备和客户端通电,进行彻底的变革并非易事 ,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不断关注其设施的运营效率和整体可持续性。

功率和冷却效率的演进

每个机柜能提供高千瓦功率的数据中心,这将成为市场的领导者。IT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密集  ,亿华云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0年前,一个IT柜高42U ,宽24英寸 ,深39-40英寸 ,功率约为3-5kW  。

而我们现在看到供应商和客户部署了48U高 、24-31.5英寸宽 、48英寸深的机柜 ,电力需求超过15-24kW。随着超融合服务器 、存储 、网络 、安全和SD-WAN解决方案的云计算出现,对计算能力和连接的需求急剧上升。

然而 ,在某些情况下  ,电力和冷却效率将达到一些传统数据中心空间的极限 ,客户将需要接受更大、密度更小的占地面积,以保持设备在最佳热温度下运行。

例如,在20kW的情况下 ,不需要五个机柜 ,而是香港云服务器部署在10kW的10个机柜中 ,增加的占地面积允许设备安装在较低的地板和较冷的空气中。这可以提供更大的空气流量,以供应给限制热点的设备 。虽然不那么紧凑,但对于客户端和数据中心设备的使用寿命来说 ,这将是一个总体上更好的解决方案。源码库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要实现真正可持续的环境  ,他们需要了解并开发一个全面的系统,其中包含对其环境足迹的准确和可测量的指标 。

企业需要意识到,他们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和其他直接影响可持续性的因素 。比如,建站模板知道在哪个地区 、一天中的哪个时间、一周中的哪一天来运行工作量,对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破坏数据中心的可持续性

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可以分为几个关键因素 ,包括设施位置、熟练的人员配备以及设施自动化和监控。

在建设一个数据中心以满足今天和未来20年的需求时,设施的位置是一个关键方面 。例如 ,它是否有空间随着客户的增长而扩展?修复和更换系统和组件的区域 ?它是否处于季节性极端天气事件的区域 ?是否有方法通过这种增长为设施带来更多动力?而这些只是长期部署和维护数据中心时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

技术或许能够拓展可能性的极限,但可持续发展始于人 。实施和遵循数据中心最佳实践的员工使设施保持最佳性能。可以实施一些简单的事情 ,如高效照明 ,遵循以管理为导向的流程和以支持为导向的流程 ,以制定适当的维护和部件更换计划 ,可以延长设施设备的寿命,提高客户满意度 。

此外,DCIM和设施监控对数据中心提供的系统和服务的可见性也至关重要。了解设施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是如何运行的,并有历史记录来审查统计数据 ,这些都是设施寿命的关键因素。

从设置适当的功率警报阈值到使用热量表检查任何过热情况下的电源连接,常规任务的主动方法可能意味着系统和材料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意外维护事件 。所有这些都归功于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设施的寿命。

变革的执行驱动因素

从执行层面来看 ,数据中心不断变化的压力意味着需要灵活地利用每周甚至每天的最佳选择 。

而运营团队需要认识到,管理工作负载的方法转变将需要额外的工具和技能。衡量和管理能源需求将降低企业的成本和环境影响 。将直接成本应用于可持续性将推动所需的行为。

运营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将超过目前的发电量,而一些地区已经在努力获得更多清洁 、可靠、高质量的电力 。

随着对处理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些挑战将继续增长 。开始思考我们如何评估环境影响将为决策过程提供信息。

随着行为的改变,人们倾向于选择对可持续性影响最大的权力 ,决策过程也会随着未来数据中心的建设地点和方式而改变 。规划和建设更多数据中心区域所需的时间是一个多年的过程 。创造可持续数据中心区域的需求,需要通过精心计划的行动来满足现在的需求 。

copyright © 2025 powered by 物联网技术前瞻  滇ICP备2023000592号-33sitemap